红网时刻新闻5月23日常德讯 (通讯员 张双文)为响应湖南省基础教育改革研究项目课题“高中班级管理的微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”,5月20日,常德市第二中学高二371班以“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作体验”为载体,举办《指尖藏非遗,艾香润青春》主题微活动,通过螺钿镶嵌、艾草锤制作、人体经络养生等实践环节,将非遗融入班级教育,探索传统文化育人新路径。
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养生锤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“零距离”:五步沉浸式体验
活动以“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手作体验、作品指导、成果展示”五大环节为主线,构建完整文化认知链条。在“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环节,刘洵老师结合历史文献与实物展示,向学生讲解螺钿工艺的唐宋渊源、艾草锤的中医养生智慧及经络文化的科学内涵;“手作体验”环节中,学生通过镶嵌贝壳薄片制作螺钿书签、捶打艾草与中药材制成养生锤,并在指导下学习简易经络按摩手法,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中医文化的魅力。
文化浸润“润心田”:传统智慧赋能心理调节
活动特别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。艾草锤制作过程中,学生通过捶打、揉捏等动作释放学业压力;螺钿镶嵌则需耐心与专注力,培养“慢工出细活”的工匠精神。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:“亲手完成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,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,也让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。”
课题引领“育新人”: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
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班级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,而是以文化人、以美育心的教育实践。”课题主持人刘洵老师介绍,活动设计紧扣“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”与“青少年心理关怀”双主线,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,同时借助中医养生等实用技能,帮助学生建立身心平衡的健康观。
据悉,该班级后续计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与劳动教育、心理健康课程相结合,持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创新表达。刘洵老师表示: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‘活’在校园,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根脉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。”
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遇见青春课堂,文化传承便有了更生动的注脚。高二371班的实践,为中小学美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。
来源:红网常德站
作者:张双文
编辑:彭梦颖
本文为常德教育频道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