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劳动实践绘青春 知行合一育新人!常德外国语学校开展“劳动周”实践活动

来源:红网常德站 作者:刘杰 编辑:陈妍 2025-10-17 22:54:41
时刻新闻
—分享—

现场合影。

体验田间劳作。

微信图片_20251017225341.jpg

参加团队活动。

红网时刻新闻10月17日常德讯(通讯员 刘杰)“手握着沉甸甸的稻穗,才真正懂了‘粒粒皆辛苦’的分量!”10月15日,常德外国语学校学生李雨在田间劳作后,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感悟。10月13日至16日,该校初一年级、高二年级分批次开展了以“劳动改变生活 劳动创造价值”为主题的“劳动周”校外实践活动,近千名学生走出课堂、走进田野与非遗工坊,在汗水与欢笑中完成了一次别样的成长洗礼。

活动启程前,学校相关带队领导主持安全总动员大会,为此次实践活动定下“安全第一、实践为重”的基调。不仅明确了带队老师的职责分工,还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自我防护技能。

田间劳作,感悟农耕“粒粒情”

TTY07854-opq4031601489.jpg

参与劳作。

金色稻田是此次劳动实践的“第一课堂”。在基地农户的指导下,学生们挽起衣袖、俯下身子,学习收割、打稻谷等传统农耕技能。

“左手握住稻秆根部,右手持镰刀斜向发力,注意不要伤到手!” 农户周师傅的示范刚结束,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尝试。高二年级的男生们组成“收割小队”,相互配合割稻、捆扎;女生们则围在打谷机旁,小心翼翼地将稻穗送入机器,金黄的稻谷簌簌落下,沾在脸上的稻屑与汗水交织,却挡不住大家脸上的笑容。

“以前在课本上读‘汗滴禾下土’,总觉得是夸张的描写,今天自己体验了才知道,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。”学生刘浩然擦着额头的汗说。

非遗体验,触摸文化“传承脉”

TTY08138-opq4032245292.jpg

体验沙画。

如果说农耕体验让学生们懂得了“感恩劳动”,那么非遗实践则让他们感受到了“劳动创造美”。在非遗工坊区,“巧手画团扇”“妙笔剪乾坤”“沙间绘流年”“擂茶初体验”四大项目相继开展,学生们根据兴趣自主选择,沉浸式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。

TTY08733-opq4033365954.jpg

剪纸活动。

团扇绘制课堂上,美术老师从构图、配色讲起,引导学生将常德本土元素融入创作。“我画了柳叶湖的荷花,想把家乡的美留在团扇上。”一位学生拿着自己绘制的团扇,兴奋地向同学展示。剪纸台前,红纸在学生们的手中翻转,剪刀开合间,“福”字、生肖、荷花等图案逐渐成型;沙画体验区里,细沙在指尖流动,转瞬化作稻田、飞鸟,学生们在“创造与消逝”中体会艺术的独特韵味。

图片2.png

制作擂茶。

最热闹的当属擂茶制作区。“茶叶、芝麻、花生要按比例搭配,擂的时候要顺时针用力!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奶奶的指导下,学生们两人一组,轮流握着擂棍在擂钵中研磨。当乳白色的擂茶浆冲入开水,清香瞬间弥漫开来,学生们捧着自己制作的擂茶,小口品尝,“这是我喝过最香的茶,因为是自己劳动的成果!”

协作成长,书写青春“新篇章”

TTY08848-opq4033569313.jpg

自己做饭。

除了特色劳动项目,“自炊显身手”“燃情篝火夜” 等环节也让学生们收获满满。自炊环节中,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,分工洗菜、切菜、生火、烹饪。“以前在家从没做过饭,今天跟着同学学炒了一盘西红柿炒蛋,虽然有点咸,但大家吃得很开心!”高二王同学说到。

夜幕降临,篝火燃起,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唱歌、跳舞,分享一天的劳动感悟,火光映照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,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
TTY09007-opq4034240220.jpg

走进茶园。

第二天,大家再次来到茶园,用一次茶园采摘为此次劳动周画上圆满句号。学生们穿梭在层层叠叠的茶园中,学习“一芽一叶”的采摘技巧,将新鲜的茶叶装进竹篓。“这次劳动周,不仅让我们体验了不同的劳动方式,更让我们懂得了坚持、协作与感恩。”学生代表在活动总结会上说。

据了解,此次“劳动周”校外实践是学校落实“五育并举”的重要举措。是一次身体力行的劳动,更是一次文化与精神的洗礼。未来,学校将继续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,结合常德本土资源,开发更多特色劳动课程,让学生在劳动中增长本领、锤炼品格,书写更加绚烂的青春篇章。

来源:红网常德站

作者:刘杰

编辑:陈妍

本文链接:https://cdjy.rednet.cn/nograb/646954/51/15361981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常德教育频道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