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该图片系AI生成)
清晨的校门口,寒风骤起,我正与学校施校长一起值班。一位奶奶小跑着赶来,手里紧攥着两件外套,说是给一年级40班和四年级18班的孙子添衣。施校长接过还带着体温的衣物,承诺必定送到。正寻恰巧路过的两班学生代劳,却见一位爷爷气冲冲夺衣而去,掷下一句:“不要你们送,我自己送!”
伸出的手悬在半空,笑容凝在脸上。那一刻,尴尬与委屈交织。冷静下来细想,爷爷的怒气何来?是担心衣服送不到孩子手中?是觉得我们的效率太低?抑或是曾经有过什么不愉快的经历?我看那爷爷夺衣而去的身影,竟读出几分不易察觉的爱与焦虑。
这使我想起,教育工作中,我们时常遇到这般情景:一片好心,却被误解;满腔热情,遭冷水泼面。我们习惯将之归结为家长的不理解、不配合。然而真相或是,我们并未真正读懂家长的心。
那抢衣的爷爷,何尝不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对孙儿的爱?他的急切,他的不信任,背后藏着的是沉甸甸的关怀。而我们站在校门口,代表着学校制度与规则,在他们眼中,或许成了隔开他们与孩子的“屏障”。
教育的温度,往往存在于规则与人情的平衡之中。校规要求家长无特殊原因不得入校,这是为了安全;爷爷奶奶担心孩子受冻,这是人之常情。如何既守住制度的底线,又体谅人情的需要,是对教育者智慧的考验。
或许,我们可以培训安保人员,让他们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,多一份解释的耐心与微笑;又或许,我们只需要在接过衣服时,多说一句:“您放心,十分钟内一定送到孩子手上。”事件虽小,却映照出家校关系的大命题。我们总是期待家长理解、支持学校工作,但学校是否也曾真正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过?当我们要求家长“配合”学校时,是否忘记了教育本是学校与家庭共同的责任?
最好的教育关系,不是谁配合谁,而是相互理解、共同成就。当我们不再将家长视为需要“管理”的对象,而是教育的同行者时,许多隔阂与误会自然冰释。信任是一座桥,需要双方共同搭建。而教育的温度,就体现在这一点一滴的相互理解之中。
作者 武陵区第三小学校长 胡容
来源:红网常德站
作者:胡容
编辑:黄刚
本文为常德教育频道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时刻新闻